“朱府铜艺”第五代传人朱军岷 要将铜文化进行到底

朱军岷和他的铜作品《重建》 摄影 许康平

从铜建筑到日常生活用具

刚刚过去的十一长假,G20杭州峰会主会场——杭州国际博览中心吸引了众多游客前去参观。走进主会场迎宾序厅时,会穿过一道道紫铜门框,抬头看是极具中式风格的铜制穹顶。迎宾厅的铜大门,呈现出如钱江潮波浪的纹理,气势澎湃。会议大厅里,吊顶外圈的“流线型紫铜连心斗拱”庄严大气……

这些极具特色的铜艺装饰,便是“朱府铜艺”第五代传人朱军岷及其父朱炳仁(中国工艺美术大师、铜雕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),率300多名铜匠,历时半年时间打造的铜艺世界。记者 冯秋萍

@铜艺立业 将铜用到中国建筑领域

早在去年12月,朱炳仁、朱军岷父子就接到邀请,参与到杭州国际博览中心、西子宾馆、西湖国宾馆以及机场会客厅的铜构建改造中。“时间紧、工程量大,每天都是很拼的状态”,参与整个工程搭建的朱军岷,回忆起当时的情景,历历在目。

“那时离工程验收只有30个小时,但还有34扇5米多高,重达600多公斤的铜门没有安装。150多名铜匠,20人一组负责把门抬进大厅,然后6人一组负责安装,终于完成使命。”朱军岷当时就同团队一起,直至凌晨4点完工,每一个细节都严格把控。

事实上,作为“朱府铜艺”这个百年老字号第五代掌门人,朱军岷传承祖业,自2005年担任金星铜集团董事长以来,一直致力于将铜技艺运用到中国建筑领域。以铜立业20多年的朱军岷,也获得了很多业界的认可——担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金属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,被评为杭州市十大新锐企业青年领军人物。去年的亚洲影响力东方盛典上,获封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先锋人物。

从2004年开始,朱军岷随父亲朱炳仁着手建造位于杭州河坊街的江南铜屋。这座建筑总面积近3000平方米的铜屋,从门、窗、屋面、立柱,到家具、小摆件等全部采用铜质结构和装饰,前后用了100多吨铜材料,成为中国唯一一座铜屋。

作为当时河坊街改造文化顾问的吕春生(现为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),从江南铜屋开始,一直关注朱军岷在铜行业的成长历程。在吕春生看来,朱军岷作为“朱府铜艺”第五代传人,不仅仅是将铜技艺的脉络延续,另一方面,在铜建筑事业以及文化创意产品的拓展、企业管理等方面,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。

@铜艺生活

让铜重新回到百姓家中

朱军岷的童年时期,竟没有太多关于铜的记忆。当时铜成为战略物资,铜脸盆、铜碗等生活用具,从老百姓的生活中消失了。“过去2000年的时间里,铜一直属于民间,但它突然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了快50年,像铜盆、铜筷这种在日韩仍然常见的物品,在当今中国人的生活中却鲜少被使用。”这个现象,让朱军岷开始思考铜的回归之路。

1991年,大学毕业的朱军岷放弃干部身份,决定回去接父亲朱炳仁的衣钵。一切从头开始,朱军岷跟着父亲开始了艰苦的基本功学习。朱炳仁给人做铜招牌,他就帮着打铜字,这一打就是三年。

2005年开始,朱军岷决定做些日用铜器,让铜可以重新回到百姓家中。他不惜成本地以一个月十几款的速度开发,每一款产品从设计、打样到成品,都要投入十多万元,至今已经有两千多款。由此,朱军岷创立了“朱炳仁·铜”品牌,秉承“铜艺生活”的理念。

“铜艺生活” 一直是朱军岷坚持并追求的,他说:“这个‘艺’与‘亦’谐音,即铜亦生活。”产品涵盖家居生活、铜艺摆件、佛像艺术、禅炉艺术、卫浴空间、餐厨用品等多个门类,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美学相结合,提供一种铜文化的生活品位和审美。

这与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“让故宫带回家”的理念非常契合。2014年,“朱炳仁·铜”受邀入驻乾隆花园遂初堂,单院长称之为“故宫最后的展览馆”。朱军岷将铜雕工艺与故宫文化相结合,一年时间设计并制作出200多款蕴含故宫元素的文创产品,包括香器、茶器、摆件、佛像等十大类。

此外,在杭州的万象城、银泰百货、上海的K11、北京的王府井等全国大中城市商场,都可以看到“朱炳仁·铜”设立的文创专柜。朱军岷希望能藏铜于民,真正让铜艺术回到千家万户。